近年間,中國在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體系下,綠色信貸是綠色金融體系中居于核心角色,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國本外幣綠色信貸越已經達到15.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
2022年2月22日,21世紀經濟報道與匯豐中國聯合發布《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暨中國金融業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路線研究(2021)》(下稱“報告”),以對全球及中國的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綠色金融進行全面探尋。
“‘雙碳’目標的提出為中國帶來了大量的綠色信貸需求,綠色信貸規模有望迅速得到提升?!眻蟾嬷赋?,目前,中國綠色信貸產品遠未滿足實現“雙碳”目標這一過程中的投融資需求。中國銀行業在綠色信貸產品的發展和創新領域大有可為。憑借著母行在全球各地的豐富實踐經驗,在華外資銀行在推動中國綠色信貸發展的過程中正扮演著越來越積極的角色。
綠色信貸常被稱為可持續融資(Sustainable-Finance)或環境融資(Environmental Finance)??沙掷m融資是指銀行通過其融資政策為可持續商業項目提供貸款機會。
據聯合國的測算,要實現《巴黎協定》的氣溫上升控制目標,全球需要總投資大約為90萬億美元。而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同樣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這帶來了大量的綠色信貸需求,
報告指出,實現“雙碳”目標為中國帶來了大量的綠色信貸需求,綠色信貸規模有望迅速得到提升。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估算,實現1.5℃目標導向轉型路徑需累計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人民幣。根據中國綠色金融委員會的測算下,未來三十年內中國在《綠色產業目錄》確定的211個領域內將產生 487 萬億元人民幣的綠色低碳投資需求。綜合估算,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戰略所需投資大約在150萬億元到500萬億元人民幣。
“與巨大的投資需求相比較而言,目前綠色信貸產品供給遠未滿足相關需求?!眻蟾娼忉?,從目前機構的預測來看,以2021年末中國綠色信貸余額計,其在整體投資需求中規模占比不足10%,可見中國綠色信貸規模尚有巨大增長空間。
報告認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相關金融服務中積極找尋業務成長機遇。
一方面,銀行應創新適合于清潔能源和綠色交通項目的產品和服務,推動開展綠色建筑融資創新試點,圍繞星級建筑、可再生能源規?;瘧?、綠色建材等領域。同時探索支持能源和工業等行業綠色和低碳轉型所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比如轉型貨款等。
另一方面,銀行應盡快明確自身運營和投融資碳中和目標,設計分步驟、清晰可執行的碳中和路線圖;建立與碳中和目標相適應的治理架構,將綠色與可持續納入公司治理,構建綠色與可持續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
根據報告整理,2021年以來,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在綠色信貸方面,多家銀行基于傳統信貸業務創新綠色權益擔保方式、研究出臺綠色信貸專項補貼政策、設立授信審批和貸款發放“綠色通道”。
興業銀行從2006年已推出碳金融業務,面向國際碳交易市場清潔發展機制(CDM)推出購、售碳代理、碳交易保函、碳資產質押授信等業務。興業銀行配合全國碳市場建設和重點排放單位融資需求,落地了碳中和債、林業碳匯質押融資等與碳中和相關的產品創新。例如,興業南平分行與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國有林場簽訂林業碳 匯質押貸款和遠期約定回購協議,通過“碳匯貸”綜合融資項目,為該林場發放貸款 。
農業銀行與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碳登)研發了“農銀碳服”系統,為碳排放權交易企業開立碳排放權交易銀行賬戶,提供綜合資金結算服務,幫助企業進入中碳登系統進行碳交易。
華夏銀行承接的世界銀行 “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融資創新項目”,通過引入結果導向型貸款管理工具,創新性地將資金支付與項目實施的環境效益相關聯,在平衡子項目的經濟效益和可量化的環境效益后確定貸款條件。
在華外資金融機構也是蓬勃發展的綠色信貸業務的積極參與方。
例如,匯豐銀行2021年在為航運物流集團海豐國際提供的結構化抵押貸款解決方案中,適時引入了可持續發展關聯貸款,將融資成本與企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相掛鉤,激勵客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可持續經營。
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更能夠利用自身的國際經驗優勢,將全球ESG領域的理念和實踐經驗帶到中國市場,為中國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引入更多動能,同時也為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和成熟帶來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